百年校庆丨海软校史人物故事(十)
  • 时间:2023-10-20
  • 来源:宣传统战部
王业熹(1899-1947),中国共产党员,琼崖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主席,琼东中学教师。

 18998月,王业熹出生在海南乐会县第三区迈汤乡(今琼海市中原镇)的一个农民家庭。1917年秋,王业熹考入琼崖东路中学(今琼海嘉积中学),毕业后在邻近的坡头私塾任教员。1922年夏,王业熹随同乡赴新加坡谋生,被育英小学聘任为教员。1923年秋,王业熹在南洋兄弟的资助下,毅然辞职回国,考进了上海远东商业专科学校。
 1924年秋,在上海读书的琼崖青年王文明、黄昌炜、陈垂斌、郭儒灏等发起成立“琼崖留沪同学会”,组织“琼崖新青年社”,出版《琼崖新青年》,王业熹成为该社的首批成员。他积极参加改造琼崖社会的研究和国民革命宣传,思想日趋进步。1925年冬,王业熹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 1926年初夏,王业熹受党组织派遣回到琼崖工作,被分配到澄迈中学当教务主任。当时共产党员陈垂斌、郭儒灏也在该校教书。他们以学校为阵地,秘密开展党团活动,发展进步学生青年入党。19266月,中共邓仲支部正式成立,陈垂斌为支部书记,王业熹、郭儒灏为支部委员。此外,他们还组织澄迈县革命同志会、澄中学生会、澄中宣传队等,在琼崖西路积极开展革命活动。
 19272月,王业熹应聘来到琼东中学任教。422日,琼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,到处捕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。国民党乐会县党部的右派分子王昌仲亲自率领军队包围琼东中学,企图逮捕王业熹等共产党员。但事变发生当夜,琼东中学的革命师生已向农村转移,使王昌仲扑了空。反动派的凶残无情,并未使王业熹屈服,反而使他的革命意志更加坚定。他历尽艰险寻找党组织,不久,在乐会县第四区找到了琼崖地委书记王文明,投入了新的革命战斗。
 19277月,中共琼崖特委将各地工农武装统编为琼崖讨逆革命军,并成立琼崖讨逆革命军司令部,王业熹在政治部工作。11月,中共广东省委派杨殷来琼崖指导工作,并改组了琼崖党、团特委。改组后的共青团琼崖特委书记为林树芹,王业熹任组织部长。1125日,琼崖讨逆革命军第二路军和农军攻占陵水县城,王业熹等被派往陵水县工作。12月中旬,在中共陵水县第一次代表大会上,王业熹当选为委员。随后,琼崖讨逆革命军整编为工农革命军期间,王业熹任琼崖工农革命军第一营中共特别支部书记。
 19271216日,陵水县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,宣布成立陵水县苏维埃政府,选举王业熹为主席。在县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,全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高潮。19286月,国民党反动县长王鸣亚趁红军北调之际,率部向陵水县苏维埃政权反扑。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,王业熹率领陵水县苏维埃政府机关人员和部分红军,撤至北区农村坚持斗争。由于投机分子黎酋王昭夷叛变,率陵崖民团数百人,配合国民党蔡廷锴部三十团500多人,包围并火焚彭谷园村,县委书记许邦鸿等300多人英勇牺牲。王业熹、陈垂斌等突出重围,历尽艰险,终于回到乐会县第四区特委驻地。此时,蔡廷锴部又以重兵进攻乐会县苏区,琼崖革命处于极为困难的环境中。11月,在“城市中心论”的“左”倾思想指导下,琼崖特委机关迁至海口市。对此,王业熹坚决支持王文明的正确意见,主张坚持农村根据地的斗争。同年冬,他和琼崖苏维埃政府机关及红军700多人走上母瑞山,开辟新的农村革命根据地。
 19304月,王业熹参加中共琼崖特委召开的第四次代表大会,并当选为委员。19313月,全琼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万宁四区加荣村召开,王业熹被选为常务委员兼秘书长。同年6月,为了培养革命人才,琼崖苏维埃政府决定创设琼崖高级列宁学校,并委派王业熹等为教育委员会委员。
 19328月,国民党陈汉光警卫旅来琼崖“围剿”镇压革命,致使革命根据地遭到严重打击。特委书记冯白驹、琼苏政府委员长符明经、委员王业熹等率领特委、琼苏政府机关和红军100多人,退入母瑞山,与敌人周旋。经过8个多月的艰苦斗争,最后只剩下冯白驹、符明经、王业熹等26人。在敌人包围圈日益缩小、处境异常困难的情况下,王业熹仍然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,他鼓励同志们说:“革命运动就像大海的潮汐,有退潮,也有来潮。我们革命战士要像在海洋里行船的水手那样,来潮不让风浪翻了船,退潮不让船搁浅。要前进!我们的任务更加重了。我们的党会像舵手一样,指引我们驶向胜利。”在母瑞山的艰苦日子里,他们过着风餐露宿、野菜充饥的生活,但王业熹和同志们互相鼓励,经受了严峻的考验,支撑着革命的红旗始终不倒。
 1933年春,王业熹同冯白驹、符明经等20余人突破重围,潜到琼文地区,找到县委书记李黎明、冯安全、刘秋菊和朱运泽等同志。经过了解各地斗争情况,分析斗争形势,决定分散到各县,以各种职业为掩护,联络同志,重建党的组织和红军游击队,继续打击敌人。19379月,王业熹、林超常到海尾小学任教,以教书为掩护,从事建党活动,成立中共海尾支部,王业熹任书记。1938年秋,王业熹调回琼崖特委工作。
 193811月,琼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。19392月,统战组织琼崖战时党政处建立。王业熹、刘秋菊、王均等受党的派遣,到设在定安县翰林墟的国民党琼崖守备司令部党政处工作,王业熹任该处组织科长。
 19396月,国民党反共干将吴道南到琼崖任专员后,掀起“反共”、“灭独”(独立总队)逆流。8月,国民党单方取消了党政处,解散了群众抗日团体,辞退了王业熹等我方代表,停止发放我军粮饷。因此,王业熹被调回琼崖独立总队政训室,协助主任李黎明开展工作。19401月,李黎明赴延安后,王业熹担负起政训室(后改为政治部)主任和独立总队党委书记的重任。

雕塑《艰苦岁月》  作者:潘鹤
 19442月,王业熹担任东定县(战时临时组合县)县长,继续领导东定县人民开展反对国民党顽固派和日军“蚕食”、“扫荡”的革命斗争。19455月,王业熹调任琼崖东北区抗日民主政府秘书长,协助冯白驹领导全琼抗日工作。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,王业熹调任中共琼崖特委秘书长。由于他长期坚持艰苦的抗日游击战争,环境恶劣,工作繁重,因而积劳成疾,患了肾病,但他常以“高义自修无德色,老年长乐有童心”的格言勉励自己,保持着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。因处于战争环境,缺医少药,病情每况愈下。194751日,王业熹在琼中毛贵地区与世长辞,时年48岁。1953年,海南行政公署追认其为革命烈士。
 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的雕塑《艰苦岁月》,其吹笛者的人物原型,就是在母瑞山坚持艰苦战斗生活中,时任琼崖苏维埃政府常委兼秘书长的王业熹。

扫描二维码查看